当前位置:首页 > 旧事新说

那么远那么近

日期:2021-04-17 16:32

| | | |

  2020年的元月,远在美国的侄儿发来一段微信视频,视频中有一片红砖古厝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闪亮着,蓝天白云下大片鲜艳的橙红色彩,极为壮观。那不就是蔡氏古厝吗?多么熟悉的身影。

  她独立于都市的喧哗之外、静伫在五峰山之麓,离我的单位只有几百米之遥。

  那么远又那么近。

  一

  这片古厝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被当地人冠以“琵琶村落”之名。其称谓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蔡氏古民居的选址是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建设者在琵琶穴破土动工,渐渐地,一栋栋红房子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我曾在村头找了一家楼房,从楼顶上俯视,错落有致的房屋真的身如琵琶,头大尾小,静静平置着,石埕石板间,整齐划一的切缝,宛若琴弦。站在楼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隐隐约约,仿佛听见师傅在敲砖凿石,那敲凿声犹如乐师拨动琵琶乐弦。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片红房子是旅居菲律宾爱国华侨蔡启昌和其子蔡资深(又名蔡浅)兴建的。清咸丰五年(1855年),蔡启昌在他的家乡漳州寮着手规划建设;其后,蔡浅继承父业,挑起建设大梁。

  青石墙脚、红砖墙身,碧瓦顶、燕尾脊……23座近400间典型的“闽南皇宫”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春风秋雨,几度飘摇,迄今尚存宅第16座,彼此相连相依。

  漫漫丝绸之路,大厝的很多建筑材料来自菲律宾,再融入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绘就了一幅中外合璧的建筑图画,在全国第5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

  “有蔡浅的富,没有蔡浅的大厝”,这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句俗话,展现了蔡氏古厝的“举世无双”。第一次走进她时,那独特、古朴、自然、清幽的氛围,一下子抓住我的心。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游走于古厝间,不管走到哪一处、哪一个角落,可触可摸的皆让人流连,抬头、俯首皆是景。

  那年夏天,一名摄影记者慕名而来,我负责带路。我们绕遍每一栋房子,他的相机“咔嚓”个不停,“贪婪”地把许多美好的东西留在光和影的记忆里。一座座200多米长、100多米宽的院落,我们漫游了整个上午。我汗流浃背、脚酸腿痛,他却依旧精神饱满、步履轻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即将返程时,他不舍地回望,叹道:“不虚此行!美极了,我还会再来”。

  这片古厝,不知留在多少远方客人的心间。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率团考察蔡氏民居建筑群时,我也在队伍里。只见他一路上都在感叹,我却没能听懂。几天后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他对蔡氏古厝评价极高:“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建筑群,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建筑群结构合理严谨,代表了当时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非常典型独特!”他还建议将蔡氏古厝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的邵华泽在参观蔡氏古民居时,也为其“倾倒”,挥墨题赞曰“闽南大观园”……

  倾慕那里,心里就会铭刻着她,再遥远的异乡也会变成最近的距离,即使天涯也咫尺。

  三

  有人说“一处古民居,半部官桥史”,漫长的营造历史,铸就了一部不朽的史书,每一页都值得你慢慢阅读和细品。“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如果你留意,会发现这首浅显易懂的诗句题写在不同宅第的墙壁上,其作者是谁?据说,有一年蔡浅从菲律宾回来巡视大厝的建造情况时,看见2个孙子为争一个皮球而吵起来,而2个儿媳妇不问情况互相指责对方的孩子,目睹这一幕,蔡浅感到忧虑:纵有金银万两,儿孙不和睦,家运定衰败。于是他有感而发,抒写了这幅家训格言,可谓用心良苦。

  古厝里至今遗存的200多处诗词、联对、文句,有蔡氏族人自己创作的,有蔡家亲戚朋友赠予的,但大多是摘抄自前人的优秀作品,体现了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价值,熏陶和勉励着后人积善行德,奋发图强。这些历经百年依旧熠熠生辉的文字朴素沉静,内藏深意,值得世人好好品读、领悟。

  “东渡文名驰洛下,一时才气压江南。”这幅凿刻在“蔡氏宗祠”门柱上的楹联,是泉州清代进士吴拱震赠送给蔡浅的。这么有气势的联对,却曾被人误读误传。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游记,把“一时才气压江南”里面的“才”看作“财”,然后赞叹曰“从这副对联就可以看出蔡浅的财气非同一般”。

  蔡浅的财气确实非同一般,早年筚路蓝缕,吃苦创业,积累了大笔资产,特别是到晚年,家底殷实,成为马尼拉屈指可数的巨商。但这句赠言要赞美的是蔡浅的“才气”,还有他的智慧、格局和善心。他发家后回馈社会、乐善好施、四处赈灾,被朝廷诰封为“资政大夫”。这朵文化内涵丰富的福建民居奇葩,正是源自于蔡浅智慧的结晶。只可惜蔡氏宗祠曾被损毁,砖石被拆搬至它处建房子,里头的宝物也几乎遗失殆尽,仅剩残垣断壁和镌刻着那幅不朽对联的门柱,一代慈善家的很多历史见证物就这样随之而去,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蔡氏后人叹息地告诉我们,其砖、石、木雕皆堪称上乘,建筑艺术非常精湛,代表整个建筑群的最高水平。而今宗祠遗址仅存,徒留伤悲。

  四

  多年来,我在古厝走走停停,聆听过诸多有关古厝和蔡浅的传说,《怣赤报恩》《茹粉羹换大厝》《阿公与铁箱子》《绝世精艺金不换》《晋南大桥》《猪肝还沙》……通过这些故事中的生活小细节,我仿佛读懂了蔡浅的不凡品性:最深的快乐,是帮助别人。细微处见高远,这些为后人传颂的小故事和遗存在古厝里的文字一样,呈现出蔡浅的怜悯之心和勤奋质朴、宁静致远的精神。我深信,古厝还潜藏着很多没有展示给世人的动人篇章。

  欢迎你来古厝,假如是寒冬初春来,别忘了去观赏古厝里的山茶花,有株长在古厝小天井里的山茶花,与古厝相伴共存,历经百年之久,花开时极旺,茂盛的树枝已伸展到了屋檐上。那年寒冬,我遇上花儿怒放满枝头,几百朵茶花在天寒地冻里绽蕾吐蕊,相邀开放,花姿丰盈,舒展着历经沧桑后的从容,芳香毫不吝啬地从院子里弥漫出去。居住在那家院子的蔡氏后人玲儿告诉我,这是“十八学士”,堪称山茶花珍品。在古厝里,百年的花儿,还有含笑花、百合花……它们沿着各自的生命轨道生生不息,茂盛生长,而滋养花儿的平稳大地,亘古不语,默默散发出生命深处的滋味。

  这处独具匠心的经典之作,难以叙尽。你读,她是不朽的史书;你听,她便是凝固的音乐;你赏,她却是近代风情画。

  倾心阅读、聆听、观赏她,共同守护她吧,守住一方地域文化的根和魂,传承文脉,让百年遗产启迪未来。

  (刘雅燕/文 许锦泽/图)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