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旧事新说

“有声有色”瓜溪村

日期:2021-07-13 10:06

| | | |

  瓜溪村早就被我“盯上”了。大概七八年前,翻看《将乐县地名录》时,书上说它:“地势形似瓜形,村前有一小溪,取名瓜溪”。我当即闪现出这样的疑问:这瓜,究竟是冬瓜、南瓜、胡瓜、西瓜还是苦瓜呢?

  不久前,蒙友人盛情邀约,在曾连续担任瓜溪村支部书记16年之久的81岁老人肖文绣(又名肖水清)的带领下,我走进瓜溪,了却心愿。

  

  瓜溪人家

  色彩斑斓看瓜溪

  和南方的众多村庄一样,瓜溪的主基调是绿色的。瓜溪是闽北将乐县余坊乡的一个建制村,全村不到800的人口,却有着近9000亩的林地和千余亩的耕地。村中房舍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蜿蜒流向远方。行走在村中溪畔,不时地遇到在翻晒稻谷的老人或妇女,个个热情有加。

  “别看我们村子小,早年的瓜溪却是将乐到泰宁的必经之地,来来往往的商人都要在这里歇脚。”肖文绣耳力不太好,但行走自如。走到村尾,他缓缓地转了个身子,望着不远处一幢老旧的房子说:“听父辈们说,朱德总司令带队伍到将乐时,曾在那房子住过。”

  除了目之所及的绿以及点染其中的缤纷色彩,我想,瓜溪骨子里的一抹亮色必须是“红”。因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红土地,是革命老区村,是苏区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三进三出余坊,建立红色政权。瓜溪儿女积极加入余坊游击队,十分骁勇善战。据《红色中华》150期报道,1934年2月,余坊游击队途遇四五十名刀匪,“一个冲锋,就把这股刀匪打得五零四散……”

  “父辈们说,红军就是救苦救难的兵,纪律严明,和村里人鱼水情深,白天在我们村后山挖战壕,夜间学习开会。”肖文绣说,在当地,还广传着一段“红军井和红军面”的佳话。

  1933年11月,红军闽北独立营营长杨衍炬、政委李秀南率领600余名战士奉命在闽北将乐、顺昌一带活动,任务是“保卫赤色泰宁,配合主力红军打击敌人,开辟新区。”有一天,瓢泼大雨过后,小溪原本十分清澈的溪水如同黄泥汤一样浑浊不堪。乡亲们要喝水,得踩着没膝的泥泞,走上好一段道路到余坊村挑水。

  得知这一情况后,杨衍炬当即决定,带领战士们加班加点在村子东侧凿井。时值寒冬,冰封雪舞。满身泥泞的战士们咬紧牙关,轮番苦干。当地群众见状,从家里抱来柴火,在边上烧起了火堆,让战士们轮番取暖。经过连续奋战,一口宽1.1米、深7米的方形水井终于挖成。

  为了表达谢意,乡亲们拿出家里的屯粮,就地舀起清澈的井水,煮粉干给红军吃。红军个个饥肠辘辘,但纪律严明的他们哪舍得吃群众的口粮。在乡亲们的一再热忱恳求下,每位红军战士才肯象征性地吃上几口。待红军离去,乡亲们拿起碗筷来吃粉干,才发现这次的粉干特别香、特别滑润。为了表达感恩之情,村里人把这口井取名“红军井”,把用这井水煮的粉干叫“红军粉干”。

  

  瓜溪旧村一景

  肖文绣讲述的这些故事,大多可以在《红色热土·将乐中央苏区纵横》等当地汇编的苏区史料中得到佐证。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绕到瓜溪村溪畔的另一侧。指着眼前一栋写有“建设新农村”字样的青砖瓦楼,肖文绣说:“这里就是知青楼啦,是我参与规划,和知青们一起建设的楼房,在当时可气派了。”

  据《将乐县志》记载,1965年至1971年,将乐县先后接收来自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知青2717人。“知青平时主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和村民一起出工,种菜种稻,养鸡养鸭,早出晚归。乡亲们教知青干农活,知青教乡亲们识字学文化。”在瓜溪村浓墨重彩的绿色和红色基调中,因着这些知青的到来,又添加了青色,青色意喻着青春和激情、坚强和希望。

  

  瓜溪村“知青楼”

  “为了让知青统一居住,集体生活,村里根据县里要求统一建了这栋砖木结构的‘小洋楼’。”时任村支书的肖文绣脑袋活络,受这幢“知青小洋楼”启发,带领乡亲们吹响了“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一幢幢、一排排的砖瓦“洋楼”拔地而起,各家各户都喜迁新居。如今,行走在小洋楼的弄堂里,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那种“洋”气。

  几年前,瓜溪村重新开启新村建设规划。但乡亲们难舍知青情结,自发组织保护知青楼。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些建筑群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余音缭绕听瓜溪

  瓜溪是灵动的。这灵性蕴含于大自然赋予瓜溪的五彩画板上,交融于瓜溪简朴而又厚重、轻悠而又凝重的人文历史底蕴中。

  行至村中老年活动中心,已是夕阳西下,只见几个老人正围聚在一起,自娱自乐地吹拉弹唱。“胡琴三弦手中抱,大家来听瓜溪调……”老人们演唱的正是瓜溪木偶的“吵台戏”(注,开演前的唱段)。

  瓜溪木偶可谓是将乐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1937年,长汀人李号明与瓜溪村民肖善欧合资成立瓜溪木偶剧团,表演布袋木偶,深受欢迎,演出足迹遍及泰宁、邵武等地。可惜,好景不长,1939年,李号明去世,剧团散伙。直至1961年,肖善欧“重操旧业”,召集三兄弟集资自制木偶,改用提线。1984年,瓜溪肖姓族人再次派人赴连城学提线技艺,并从泉州购置木偶32尊。

  瓜溪木偶剧团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郭子仪拜寿》《珍珠塔》等一批剧目。

  回荡在瓜溪上空的,除了戏剧声,还有隆隆的枪炮声,这声音英勇而又悲壮。据1988年4月出版的《江西党史研究》和《中共将乐地方史(第一卷)》载,1934年2月18日,“东方军奉命从东线将乐、顺昌地区撤围。这标志着,敌人由防御转入进攻,红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将乐人民在闽中特区委和当地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集中全力投入“反围剿”。3月18日上午,敌第89师从大源出发向余坊推进,中午时分掠进瓜溪。红21师部队在瓜溪附近山头奋力阻击,瓜溪儿女们积极支援红军,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激战由此展开……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谈及这段历史,肖文绣深深地感叹道。

  瓜溪村的前世今生

  行走瓜溪,还可以不时地感受到先民遗风。在村尾石径古道上,仿佛穿越历史,可以听到来往客人的匆忙脚步声。这条清代古驿道经由铜坑山边沿瓜溪走向,从大源乡西田村到余坊乡瓜溪村、余源村,通往泰宁。在村尾木廊桥上,苔痕处处,往昔来往过客歇脚聊叙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桥下,溪水潺潺,一路向远,流经泰宁朱口镇后汇入大金湖,流向金溪,直通闽江……

  

  瓜溪祠堂

  村里人大多姓肖(萧)。这一姓氏是将乐第二大姓,全县肖氏户籍人口1.5万多人。其中将乐北片万安、大源等乡村的肖姓发祥地就在余坊乡瓜溪村,开基祖是肖日进,原居河南固始。据村中族谱记载,肖日进生于宋庆元五年(1199年),去汴京考举人未中之年,到福建游历,从邵武王家际来到将乐北乡龙溪(今瓜溪村)定居。肖氏始取字辈为“日伍原林,六宗克永,友廷定继,向应从汗”,续取字辈为:“汉朝启世代,善庆昭文明。祖德仁声远,长开作述新。”

  肖氏族谱记载,瓜溪原来叫龙溪,瓜溪村周围的山像观音的座莲,村民分住在坑里、杨家地、上瓜溪、竹林排、大厝下、排下、外瓜溪等地。“听先前的村中老人说,很早以前,有位老翁从延平府到江西,途经这里,在龙溪边洗漱,突然遭遇暴雨,遗忘了插在溪边上的木杆。当他从江西返回时,惊讶地发现这根木杆的尾上竟然长出了枝叶,形似瓜果。后来村里人便把此地取名为瓜溪。”肖文绣说。

  

  “知青楼”建筑群小巷

  这一说法和《将乐地名录》上的说法不同。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时下勤劳善良的瓜溪人,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李宣华 文/图)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