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旧事新说

清明粿 ——福建春日里的乡愁滋味

日期:2025-04-07 10:31 来源:福建侨报

| | |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八闽大地的阡陌巷陌间,清明不仅是慎终追远的时节,更是舌尖上的一场青绿盛宴。那枚小小的清明粿,包裹着山野的清香与故土的深情,成为福建人寄托哀思、拥抱春天的独特符号。

  福建的田间抑或老宅墙头,春风拂过处,菠菠草(鼠曲草)摇曳生姿。这种只在清明前后萌发的野草,正是制作正宗福州清明粿的“灵魂原料”。据《三山志》记载,南宋时福州人就有“拾野菜煮羹”的清明习俗,而清明粿的真正定型,则要等到清乾隆年间。寒食节禁火的冷食传统,与福建人“靠山吃山”的智慧相遇,催生出以菠菠草或艾草染色的青团——最初的清明粿以豆沙、芝麻为馅,是古人对春天最虔诚的祭品。

  制作一枚地道的福州菠菠粿,需经历“采、捣、揉、蒸”四道匠艺。清晨,主妇们挎着竹篮走向山野,露珠未晞的菠菠草最是鲜嫩。采回的草叶经石灰水焯过,在石臼中舂出翡翠般的汁液。将糯米粉与大米粉按比例调和,倒入草汁和成面团,上锅蒸煮,出锅后的清明粿,既保留糯米的黏性,又增添大米的清香。

  在漳州,清明粿的制作更显精致。人们将艾草泥与粳米粉反复揉捏,直到面团“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馅料则选用当季荠菜、虾仁、五花肉,以猪油炒香后包入,蒸笼上垫着香蕉叶,出锅时粿身便染上一层淡淡的草木香。

  福建清明粿的馅料,恰似一幅微缩的八闽风味地图。福州人钟情甜咸双拼:红豆沙馅细腻如泥,花生芝麻馅香脆可口;闽南人偏爱海鲜风味,蛏干、虾米与肉丁共舞;闽北山区则爱用鲜笋、香菇搭配熏肉,咬一口能品出松木柴火的余韵。

  在宁德霞浦,渔民们会特意保留清明粿的“草香本味”。他们用新鲜艾草榨汁和面,内馅仅用白糖与少许花生碎,为的就是让食客能尝出艾草特有的清凉回甘。

  清明节当天,福州人带着光饼、清明粿与老酒上山祭扫。墓前除了摆放供品,还要在坟头压上几张纸钱,谓“压纸”。祭毕折取松枝带回家,插在门上寓意“压青”辟邪。孩子们最期待的,是祭扫归来后,长辈们用剩余的清明粿当点心,配着春茶吃,甜咸交织间,连空气都染上了青团的香气。

  在泉州,清明粿常与“润饼菜”组成春日CP。人们踏青归来,将清明粿对半切开,夹着润饼菜同食,糯米的软糯与润饼的脆爽在口中碰撞,仿佛把整个春天的鲜味都卷进了肚子里。

  现代人也在为清明粿注入新创意。有烘焙达人将艾草汁融入马卡龙,做成“清明小玛”;奶茶店推出“艾草拿铁”,用现打菠菜汁模拟青团颜色。但这些创新始终守着底线——核心原料必用本土草木,就像福建人无论走到哪里,清明时总要托人捎上一盒家乡的清明粿。

  福建的清明粿,是山与海的对话,是古与今的交响。那抹青绿里,藏着闽人对先人的追思、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当春风再次拂过八闽大地,让我们捧起一枚温热的清明粿,咬下春天的第一口鲜甜,也让这份跨越时空的乡愁滋味,在唇齿间生生不息。 (韩惠彬 文/图)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