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闽韵传情

陈玉树:木中君子 榫卯乾坤

日期:2025-09-19 11:16 来源:《福建侨报》

| | | |
 
   陈玉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年大师,新时代古典家具流派倡导者,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意建交55周年特聘艺术家。他创作的古典家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文物局、中国工艺美术馆(非遗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巴布亚新几内亚APEC会议中心等众多国际机构及艺术殿堂展陈、收藏。

 
 
     作为一名深植于中华文脉的华侨艺术家,陈玉树以木传心、以艺通心,将一生的热忱倾注于古典家具的方寸之间。他承古启今,融汇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让千年榫卯焕发新生;更以侨为桥,以沉静而执着的匠心,推动中国家具艺术走向世界,诠释“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的深远意义。
  时光回溯至1866年,清同治年间,陈玉树的先祖陈智远在福建莆田涵江创立“鲸山木作坊”。一家人恪守“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家训,将文心与诗性镌刻进木作之中。这份跨越三个世纪的家族记忆,在陈玉树的童年中化作木香弥漫的工坊、墨斗划下的直线、父辈手中量材的“丈杆”,和一册已被岁月染黄的《考工记》。他常说:“我总感觉,每块木头里都藏着一个世界。”

 
                                                                                                   ▲ 圆明园《祥瑞》
 

      木材在榫卯间严丝合缝、重获新生的过程,让他自幼领悟到:木作,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将文化记忆重新拼合的魔法。
  “ 每一块木材都藏着时光的密码,每一组榫卯都连着文化的根脉。”这是陈玉树常挂嘴边的话语。身为侨胞,他早年随父辈学艺,后来在海外亲眼见到许多流落异乡的中国古典家具因无人修复而损毁,这更加坚定了他回国传承技艺的决心。“越是远离故土,越懂得木器中蕴藏的乡愁。回国守艺,是心的归处,更是使命所在”。
   2005年中秋,莆田老家的爆竹声里,“ 四君子”品牌正式创立,其名源于“梅兰竹菊”“四君子”。陈玉树将东方君子的风骨与气度融入创作,以家具为媒介,精雕细琢、静心打磨,传递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品格。
   在漫长的锤炼中,他从学徒起步,历经工匠、师者,最终完成向艺术家的蜕变。他从型、材、艺、韵四个维度凝练中国家具的美学精髓,将传统智慧与当代语言相融合,逐渐形成个人鲜明而典雅的艺术风格。
   在他看来,刻刀起落皆是心绪的表达,每一道纹样都“有它的意境”。秉持“良材、良工、良师、良心”的“四良”精神,在凹与凸、虚与实、疏与密之间表现的审美形式贯穿造型艺术的始终,他以不疾不徐的节奏、沉稳古雅的审美,雕琢每一块木材,展现出实用与艺术并重的视觉诗意,勾勒出物质世界的形质。

                                                                                                     ▲ 圆明园《天地》
  
  “古典家具不应囿于国内,而应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近年来,陈玉树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创新代表,多件作品亮相各大活动,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木作的时代大美。
  2018年的APEC会议上,他的作品《祥瑞》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国鸟“天堂鸟”为灵感,融汇中式祥云与南太文化元素,促进跨文化理解;2020年的迪拜世博会上,《松风》系列以《论语》“岁寒知松柏”为精神内核,结合乾隆御座与“五福捧寿”纹样,实现对传统的新表达。中东观众亲手触摸那些不费一钉一胶却严丝合缝的榫卯,在结构中感知儒家文化的坚韧与智慧;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天地》系列将奥运精神注入“梅兰竹菊”,让世界透过木纹读懂“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
  2021年,四君子与圆明园携手推出全球限量99套的系列家具,以“一器一史”为理念,打造从收藏级到大众市场的多元产品。每件皆按文物标准制作,附圆明园认证编号与防伪标识,成为“可收藏的艺术史”。至今,该系列已有近千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巴黎奥组委、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等机构收藏。其中《松风》系列松纤如发(0.2毫米),鹤羽历经8000余刀雕琢,通过32类榫卯结构诠释“君子比德于松柏”的哲思。2023年,《松风》亮相荣宝斋秋拍,与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同场展出,标志着古典家具从“工艺品”向“文化资本”的价值升华,并在全球推动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热潮。
  2025年6月25日,“光影同辉,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于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开幕。陈玉树的圆明园限量版《松风》55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代表参展,以榫卯智慧与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再次书写从北京到罗马、从北京到米兰的人文交流新篇章。
  从木兰溪畔走向世界,陈玉树三十年来守正笃行,以木为材,以器载道。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只是轻抚《松风》上的松纹,微笑道:“我只是一个翻译者——把祖先的智慧译为当代语言,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在他手中,木头超越了物用的局限,从“形而下”的器,升华为“形而上”的道。榫卯交错,是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刀工起落,是匠心与文脉的相承相继。他所执着的,不只是复原传统于当代,更是让东方智慧以家具为媒,与世界展开一场沉静而深远的对话。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传统的基因在当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枝——陈玉树和他的四君子让我们看见:文明的生命力,正在于这持续的生长、对话与照亮。而那木纹深处,正绵延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根脉。

   (黄丽杭 方俊卿)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