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九龙江水,见证赤子情深。数十年来,众多漳州市华安县湖林乡籍海外华侨华人虽身处异乡,却心系故土,持续慷慨解囊,为家乡的教育、交通、文物保护等公益事业倾注心血与财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国爱乡赞歌。
1956年,湖林乡上田村华侨陈柳桐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深受感动的陈柳桐由衷赞叹回到祖国感到无比的温暖。这份感动随即化为行动。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吉土小学校舍简陋,陈柳桐当即主动捐资修建,改善家乡学子的求学环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华侨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1981年春,爱国侨胞陈步青得知华安侨联计划创办服装厂和兴建华侨旅行社,毫不犹豫捐资1万港元助力家乡经济发展。1985年,陈步青回乡探亲,心系家乡交通不便,提出并大力推动开通湖林赤格至石井土楼的道路(总长4.7公里)。面对17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预算,他率先捐出10万元。同年,他再次向华侨旅行社捐资2万元,并发动其他21位侨亲共同捐资3万元,修缮了文物保护单位“四宝祖殿”,守护家乡文脉。在他的带动下,旅外乡亲陈玉印也捐资修建湖林小学,购置学校教具。
九龙江的波涛在湖林乡的峡谷间奔涌了千百年,西陂村的老艄公至今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江面上仅靠两艘木船轮渡维持交通,每逢汛期便被迫停航,村民望着对岸的集镇兴叹。1992年盛夏,湖林乡政府提出建桥的设想,然而预算让所有人倒吸凉气。当时全乡财政收入不足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千元,资金缺口犹如天堑横亘。
消息传至远在海外的陈大江、陈步青两位侨亲耳中,家乡的困境令他们彻夜难眠。纵然离乡数十载,他们少年时冒着风险渡江求学的惊险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两位赤子心意相通,毅然各自决定捐赠10万元港币,他们不仅身体力行,更积极发动海外侨胞捐资兴建。
在海外侨胞的鼎力支持下,历经400多个日夜的奋战,凝聚着浓浓乡情的西陂大桥终于巍然屹立于九龙江上。三十年风雨见证奇迹。曾经的渡口荒滩崛起为商贸集散地,2025年5月统计显示,大桥日均通行量突破1000车次。
桥头设立的功德碑上,两行朱红铭文“陈大江10万元港币、陈步青10万元港币”深深印刻在青石上。2018年4月26日,93岁的陈大江还携子孙和亲人故地重游,参观湖林乡西陂大桥。
从陈柳桐捐资助学,到陈大江、陈步青等侨胞铺路架桥、守护文脉、发展经济,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改变了家乡面貌。他们情系桑梓、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赢得了故乡政府和人民的赞颂与怀念。这份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赤子情怀,是湖林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继续激励后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林璐 黄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