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侨联:一机制二品牌三平台 创新打造“侨胞之家”
发布时间:2021-10-28 15:44 点击数: 字号:T | T
两年来,莆田市城厢区侨联紧紧围绕“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的基层侨联组织建设要求,聚力探索创新、夯实基层基础、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打造“侨胞之家”示范点。截至2021年10月,城厢区侨联先后在云峰村、埔柳村、园头村、华亭华侨医院等村(社区)建成6个“侨胞之家”,侨联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侨胞之家”多层面为侨服务成效突出,为侨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
一、坚持党建带侨建,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不断强化干部队伍,优化侨联干部队伍,选拔一些经验丰富且身体健康的退休干部、村干部和党员充实到基层侨联干部队伍中来,广泛凝聚侨界共识,团结动员侨界力量,为村(社区)中心工作献智出力,助力社会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党建带侨建”“侨建为党建”等工作机制,紧紧依靠镇街、村居党组织现有基础和条件,将侨联工作下沉到村居,健全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侨联组织网络,努力做到“党”和“侨”密不可分。丰富工作内容,把各级侨社团、侨联组织服务功能及服务活动集中到“侨胞之家”,使得“侨胞之家”不但是“家”,还兼顾了展示侨界风采、开展侨界活动、接待内外宾朋、促进侨商合作等方面功能,逐步形成了侨联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和侨界群众主动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工作品牌,提升为侨服务水平。
打造为侨服务工作品牌,依托“侨胞之家”平台,组织富有传统特色的为侨服务活动,丰富归侨侨眷的业余生活,以关爱、服务侨界群众为重点开展送法律、送科技、送文化、送医疗、送温暖、送服务“六送”活动。通过“侨胞之家”一个服务窗口、一个谈心角、一张帮困联系卡、一个侨联微信群,为侨界人士做好政策法律咨询、来信来访处理、扶侨帮困解难等工作。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发挥“智囊团”“人才库”的优势,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法律宣传、疫情防控等,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打造“侨联邻里”工作品牌。在“侨胞之家”这个大家庭里,侨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重点关心呵护对象。传统节日时,邀请他们到“侨胞之家”来聚会活动,向他们表达节日问候,尽心为他们排忧解难。 “六一”儿童节时,深入侨界留守儿童家中,为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和节日祝福。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归侨侨眷,特别是对因病住院或遇到重大困难的归侨侨眷。开展“百侨帮百村,共建美丽乡村”“爱心惠侨”等系列活动,充分凝聚侨界力量,将精准扶贫与侨界力量相结合,全区共帮扶人数6人,发放慰问金共2.4万元。
三、建立三大平台,提升“侨胞之家”创建水平。
按照“一镇街一特色、一村居一品牌”的思路,不断拓展“侨胞之家”的活动空间,完善联谊、学习、交流、活动、娱乐等功能。
打造“侨乡关爱留守家庭服务站”工作平台。在园头村利用该村闲置的原华侨捐建的小学校舍建立面积达600平方米的“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设有棋牌室、文娱室、阅览室、休息室、膳厅等,积极开展侨乡留守老人、儿童的文体娱乐、健康咨询、医疗保健、心理慰藉、家庭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
打造侨乡文化交流平台。为认真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在埔柳村以民俗文化和华侨文化相结合,收集各类展品200多件打造侨乡民俗陈列馆,成为华亭镇重要的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在园头村以著名爱国华侨陈春德故居为基础建设云里风文化纪念馆,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布置各界题词、名家著作、楹联、合影、史料等展品,全面展示陈春德情系桑梓、心怀祖国、传承好家风、造福人民的一生,并列为“城厢区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造华侨维权服务平台。主动与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对接建立部门联动互动机制,在各基层侨联建立“涉侨调解工作站”,充分发挥涉侨法律服务志愿者的作用,为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两年来,共为10多位归侨侨眷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服务工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维护了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侨乡社会的安定稳定。(城厢区侨联)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